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推薦稅務爭議解決及訴訟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中區管理顧問會計服務推薦, 台中北區移轉訂價會計服務推薦, 台中北區借址服務會計服務推薦
去華爾街擦皮鞋 文/柯玉升 地處華爾街繁華地段的黑石集團是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這里聚集了世界一流的交易員,但也不乏擦鞋匠一類的“閑雜”人員。 這里的擦鞋匠都是著裝統一的合同工,在公司內部有著“擦鞋技師”的美稱。每個擦鞋匠負責交易大廳的不同區域,先把要擦的鞋快速收走,并附上消過毒的拖鞋,讓交易員們穿上工作。 這件看似簡單、有序的工作,在毛里西奧·迪亞斯到來之前卻是糟透了的。擦鞋匠為了贏得生意,提著擦鞋箱在辦公區內東進西突,像獵人一樣到處逮獵物。交易員工作忙,實在是擠不出時間來擦鞋,公司也就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擦鞋匠恣意橫行。 去華爾街擦皮鞋,這是迪亞斯夢寐以求的事。當他提著擦鞋箱,站在黑石集團的高樓前,眼睛死盯住穿著锃亮的皮鞋進進出出的交易員時,他腦子里一片迷惘:他們行色匆匆地從我面前走過,連眼皮也不抬一下,我還能在這里立足嗎? 后來,迪亞斯才得知,這里的員工確實太忙了,他們大多是在上班時,一邊工作,一邊讓擦鞋匠擦皮鞋的。這些擦鞋匠都有固定的顧客,不是隨便哪一個人就能攬到活兒的。像迪亞斯這樣的新人,別說擦鞋了,能站在高樓前沒挨揍,已經算不錯了。 在高樓前徘徊了幾天,迪亞斯終于看出了其中的端倪——黑石集團是一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地方,幾乎每個星期都有老員工被炒和新員工被吸納進來的事出現。 “既然老員工都被先來的擦鞋匠搶走了,那就從新員工身上著手吧!”一個星期后,迪亞斯“候”住了新來的員工鄧恩。鄧恩第一次去擦鞋時,迪亞斯壓根兒就沒收錢,而且還“騙”他說:“總裁已經替你埋了單,他想用一個很棒的、溫暖人心的方式來歡迎你入職。” 鄧恩成了迪亞斯的老主顧,“騙局”也被揭穿,聽到此事,黑石集團的總裁羅森深受感動,并愿意見見迪亞斯——這個暗中幫過自己的人。 一見到羅森,迪亞斯便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培訓一支訓練有素的擦鞋隊伍,讓擦鞋匠能夠與交易員一樣光鮮起來,成為黑石集團一道亮麗的風景。羅森肯定了他的想法,并給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一段時間后,迪亞斯終于打造出了一家屬于自己的擦鞋屋。顧客有來自巴克萊、摩根士丹利和美銀美林等公司的上萬名員工。高盛的首席執行官喬恩·S.科爾津說:“擦鞋屋的收費是每雙皮鞋6美元,而這棟寫字樓大堂里的其他擦鞋匠每雙皮鞋只收3美元,但我更愿意來這里。不為別的,就是想聽聽迪亞斯對經典服務的高見。” 迪亞斯的成功,引起了羅森的注意:一個人能把一幫擦鞋匠帶好,也一定能帶出一個響當當的團隊來,黑石集團正需要這樣的人。(www.lz13.cn)就這樣,迪亞斯成了黑石集團一名年輕有為的高管,由一個拿著擦鞋箱的擦鞋匠變成了一名拎著公文包的銀行家。 令羅森和所有人震驚的是,迪亞斯原來是一名畢業于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曾就職于帝杰投資銀行。帝杰被出售給瑞信之后,他失去了在帝杰的工作。作為一名失業者,如何讓別人瞧得起呢?迪亞斯從失業那一刻起,就下定決心去華爾街擦皮鞋,因為那里離黑石集團很近! 迪亞斯憑借“旁門左道”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他的成功經歷,也被寫進了哈佛大學的教學案例,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如果不能去華爾街當職員,那就去華爾街擦皮鞋吧!” 清華碩士講述在中移動總部的日子:大企業里的小職員 為什么你至今還是小職員 難以升職的6類職員分頁:123
你的底線,決定你的擁有 文/艾小羊 有位朋友,離開原來的公司十年后,還時常夢見被過去的老板追殺。如今,她做了老板,有了“追殺”他人的資本,回首來時路,她說前上司絕對不是穿Prada的惡魔,甚或在其他人眼里是還是穿Chanel的淑媛,自己那段噩夢似的經歷實在是因為初入職場,缺乏底線,長得就像砧板上的黃瓜——欠拍。 愛默生總結美國才華橫溢而又行事不端的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信奉的三不原則為:絕不償還任何可能逃過的債務,絕不做任何可以拖到明天的事情,絕不做任何能找到另人替自己做的事情。“正是這些讓他走向了成功。不過,他對自己的親人可完全不是這樣。”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如果你不懂得在某些時候變得冷酷無情,那么,不僅成功會離你很遠,即使要求不高的舒心與平淡也會被壓榨得越來越少,因為你不是黃瓜,不會心甘情愿地被拍成一道配菜。 “可是,人與人之間為什么不可以坦誠相待?”職場失意,情場受傷者往往會含淚吐血地質問。坦誠相待固然不錯,但人與人之間更基本的關系是試探底線。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屬于進攻型選手,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坦誠相待,或者說,在試探底線這一工作未完成之前,坦誠相待基本相當于“找拍”。 看看我們周圍,不難發現,有些人換了若干家公司,角色永遠是受氣包,有些人換了若干個男朋友,角色永遠是苦情女主角。為什么遇人不淑的總是她們?演員張靜初在回應拒絕天價陪酒事件時,意味深長地說:“你是什么樣的氣場,就會吸引什么樣的人。” 所謂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因為你的氣場正好吸引這樣的人,甚至是激發了原本善良的人們心中藏得很深的那一點點惡。人人皆頑劣,誰都希望有機會能欺負一下別人。這個“別人”正好落到你的頭上,因為你沒有勇氣像韋伯斯特或者張靜初那樣說“絕不”。 許多自認為有底線的人,他們的底線是會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個將“男友出軌”定為分手底線的姑娘,事到臨頭卻在糾結這男人究竟是酒后失身還是主動失身,是他獻身還是別人送上門來。一個口口聲聲無法接受AA制的女子,卻在遇到一個自稱身家千萬卻堅持在約會時與她AA制買單的男人時發生了動搖,理由是這個男人條件太好了,他也許只是試探我。一個沒辦法接受朋友背叛的人,卻在那個背叛他的朋友一番花言巧語之下重拾了對他的信任,理由是如今碰上個知根知底的朋友不容易。 如果愿意,我們總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降低自己的底線,并且這些理由長得還很面善。可是,你會慢慢變成一個不再清晰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你的底線與命運全部掌握在其他人手里,你惟一要祈禱的是碰到一個有點良心的上司、朋友與男友,不會將挑戰你的底線當樂趣。 真正的底線,意味著“絕不”,意味著不可更改,意味著沒有“也許”與“或者”。讓自己的底線一降再降,相當于沒有底線。物價飛漲,人心不古,環境污染,愛情價高,如果不秉承“絕不”這一原則,永遠有各種理由逼迫我們降低自己的底線。 并且真正的聰明人,不會輕意地暴露底線,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底線,永遠比自己真正的底線高那么一點。“如果你想得到100%,那么你最好提出200%的要求;如果你只提出100%的要求,那你最多能得到80%的滿足。”這條商務談判的鐵律適合于任何人生談判桌。 底線是一場勇敢者的游戲,往往將我們置于死地而后生。涅磐的痛苦與重生的快樂同樣深重,因此許多人寧愿放棄底線,茍且于這個殘酷的,卻永遠不忘記用那一點點溫情吸引著我們的世界。(勵志文章 www.lz13.cn)放棄底線,重新得到的盡管已經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比起堅守底線,瞬間失去的苦,似乎要輕微那么一點點。然而,那是一種綿長無盡的苦,是一種不斷墮落于看不到底的深淵的苦,是一種注定只能在人生中充當配角的鈍刀切肉的苦。 底線不會讓我們立刻快樂起來,卻會讓我們活得更有尊嚴,而在漫長的生命體驗中,尊嚴是最終極的快樂。當你學會堅守底線,旁人才能學會止步于你的底線之前,做甘愿被你馴養的小狐貍或玫瑰花。當你學會堅守底線,青春臨到盡頭,驀然回首之時,你的手里才不會握著一把十三不靠的爛牌。 堅守底線,你不一定得到了全部你想得到的,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是你不想得到的。分頁:123
新的一年,不要再拿著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文/達達令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人穿衣服的品位是如何養成的》,到今天為止,我已經被不下一百個人問同樣一堆問題了:你說的那家店在哪里?叫什么名字?達達令我跟你一樣的狀況,你告訴我該怎么穿衣打扮?達達令我跟你情況不一樣,我該怎么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呢?我現在處于大學期間,怎么樣才能更好地挑選性價比高的衣服呢? 一開始我會耐心回答,后面我就漸漸不回復了。 我記得廣告天后李欣頻說過一個故事,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場大學演講之后,有位學生興沖沖跑來問她:“老師,我下個月就要去巴黎了,你能告訴我你對巴黎的看法嗎?” 李欣頻還記得當時自己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那個學生說:“天啊,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么舍得把你對巴黎的‘首度定義權’交給我?你擁有最寬廣、對巴黎探索后的首度定義權,這是你生命專有的,不該讓任何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我從來不是個懂時尚的人,在穿衣打扮這件事情上,因為知道自己有所短處,于是花了很多年很多錢很多時間去吃虧去反省去領悟,至今我還不知道哪種風格最適合自己,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讓今天的我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更美更得體一些,僅此而已。 所以,你又怎么能期望從我這拿到所謂的秘籍,第二天馬上讓你也變成“你穿出來,別人覺得這就是你的風格,這一身裝扮已經漸漸有你個人品牌跟品味的狀態”那樣的一個你呢? 說了這么多,我通篇說的都是故事情節,以及品味概念這件事情,這跟你什么膚色什么身形什么身高該買連衣裙還是T恤牛仔褲沒有任何關系,可是大部分人都希望從我這拿到一個具象化的指導方案,天啊,如果要時尚指南,你百度一下,一堆教主級別的心機法則,又怎么還輪得上我在這嘰嘰喳喳嘮叨一番呢?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帖子“體重120斤和100斤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嗎”,那個最高贊的女生的Before跟After簡直勵志到不行。在她的一千五百條評論留言里,清一色都在問你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效果有沒有這么好,能不能不節食,我不愛跑步怎么辦,求運動計劃,求減肥秘籍之類的種種問題。 結果這姑娘就回一句話:什么減肥幾個月沒有效果的就麻煩不要再到處問了,我這些照片跨越了我6年的青春,一直在努力,6年才換來好的皮膚,能看的身材,凹的好看的雙眼皮,你幾個月就要有效果,我真是一口老血噴出來了。 說得太狠了,太爽了! 每次我遇到決定人生的重大問題的時候,我很少問別人的意見,都盡量自己去找答案,我一直覺得,只有說服了自己,才能從別人身上求得認同感,或者是當自己經過思考實踐后再去向別人請教,這樣得出來的答案會更加具象化一些。 如果你要約會一個女生,千萬不要問她“你喜歡吃什么水果?”直接就問“你喜歡蘋果還是香蕉?”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要問她喜歡聽哪一類型的歌,直接就問“你喜歡聽劉若英還是范瑋琪?”女生在你面前也希望能有好的表現好的發揮,所以她也緊張,她也希望能簡單明了切入主題。 反之,女生也是如此。 至于點菜,那就更加如此了,千萬不要說隨便,哪怕你說我喜歡湘菜還是粵菜,我喜歡吃素多過吃肉,這也都是很不錯的進步了。 泛泛而談,最終只會毀了一場約會,成就更多的剩男剩女罷了。 你問我為什么知道這些,因為這是新聞寫作課上關于記者提問方式的很重要的一個思路,也是我日常工作做調查問題時所需要參考的封閉式提問方式,這也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里提到過很多次的論證,而這些,都是我自己悟出來實踐出來的。 上個月我的大學同學所在公司接手了當地政府的一個項目,需要在廣州深圳給他們做一次旅游推廣,同學讓我幫忙找一些資源。 我了解情況后,就跟我之前上過培訓課的文案創意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是盛世長城的門徒,在天進、電通出任創意總監,現任省廣創意群總監。我把項目的大概情況、需要的資源、預期推廣周期、預算情況一一給老師羅列清楚,然后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這樣預算級別的案子,您接不接?二是如果您不接的話,能不能為我推薦一下各方面都比較合適的團隊。 第二天,老師回復,預算有些低,他們的團隊可能暫時不接,但是給我推薦了一個合適的人選,因為有這位老師的推薦,所以跟這個人的開場也銜接得很通暢。 在深圳工作這些年,家里總有些親戚的孩子會問我,我該去考研還是找工作?我該選擇在家鄉還是到你深圳那邊試試?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互聯網工作,還是聽我爸媽的話去考公務員?我該選擇娶A還是娶B?我明天要考教師資格證了,請問我該讀哪些書?我該怎么讓自己有成就?我要如何一天讀一本書? 我想起前幾年,有次看到張泉靈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視頻,她說,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拿證多、學分好得的;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么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呢,并且成為終生的事業呢?憑什么呢? 當下的我一下子懵了,繼而我又從自我反省中回過神來。 每年的畢業之際,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兩句話,簽了哪?待遇多少?其他所謂的企業性質、公司文化、培訓情況、具體崗位匹配、上班城市、消費情況,一概不關心。 大概所有的老板都很討厭3月吧,職場跳槽季,拉勾周伯通獵聘網無一不在喊著“你值得更好的薪水”這種碉堡的口號,于是,無可避免的人員來來去去。 春天來了,花就要開,自然法則,似乎沒什么道理可講,工作變動是特別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在努力找自己的位置。 “有的來去是有意義的,要么錢更多,要么做的事情更符合自己的意志,如果兩個條件同時都符合,不去才傻;但有的來去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到此一游的旅行,只不過是一群在自己的土地上活膩了的人短暫地逃到另一個被當地人活膩了的地方去。” 這是雷鋒網編輯林藠頭的一段話。 這些年,陸陸續續聽到一部分同學開始換工作了,甚至更多的是女生們都結婚生娃,已經不討論工作這件事了。 我仍舊記得畢業那年自己是如何煎熬過來的,班上幾乎所有找工作的人都簽約了,還有一些是毀約了再簽第二家,而我卻一直沒有動靜,學院輔導員為了就業率,不停地催促我,可我還是在他們的轟炸與質疑中堅持著,既然拿到的Offer不喜歡,那么不去也罷。 原諒我是如此的頑固,即使在家人擔憂的情況下。 我們這樣一個普通的211小本,連小牛都不是,只能在人群中一場場地跑招聘會,看著別人考公務員,看著別人拿到Offer,然后聚餐慶賀。 最終,工作還是到手了,即使不是記者,也是一家傳媒公司,崗位也是我自己喜歡的,加上大學里的無數次自我剖析與反省,加上自卑到骨子里所延伸出來的小心翼翼,出來工作這幾年,沒有那么多的不順,即使在面對壓力時,也說服自己走過來了。 慶幸的是,摸爬滾打中,還遇上了一些好領導、好同事,于是我開始學習策劃、市場、品牌、數據整理與分析,在地鐵或公車上習慣性地看各種廣告文案,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看到大家在各種抱怨的時候,我心里也終于能呵呵一回了。 如今這個季節里,我也開始面試一批批求職者,我漸漸明白了一點:當我還是應聘者的時候,我會因為面試失敗而沮喪,認為是對自己價值的否認;可是現在站到了面試官這一方,也才領悟到,找工作這種事,沒有什么絕對的對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所有人的所有選擇都是心甘情愿的,并不存在絕對的強迫和限制,人總是試圖說明自己生活在限制中,是不自由的。 但是,如果命運并不是我的選擇,我還有什么責任?能夠負擔什么罪責呢? 這里想起《無間道》里那一場經典的對決: 劉建明: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陳永仁: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劉建明:那就是要我死。 陳永仁:對不起,我是警察。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李欣頻的一段話。 “所有五花八門的問題,其實歸結起來只有一種: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決定自己的人生,為自己做全權的決定。” “因為自小父母與老師就幫他們把生活與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長大成人,發現自己可以做決定時,卻開始害怕自己做的決定會有錯、會受傷、會失敗,所以拿著自己的問題到處去問人,病急亂投醫,到處拿別人的藥方來醫自己的病,就像是拿著指往別人家的地圖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樣荒謬。” 今天的標題,就是從李欣頻這一段話中得來的靈感。 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伸手黨做多了會變傻變笨的。 找你喜歡看的書,找你喜歡住的房子,找你喜歡的餐廳,去你喜歡的地方旅游,找到你喜歡的風格跟磁場的朋友… …試著去發現去等待更多的驚喜。 試一試,讓自己成為問題的解答者吧。 新的一年,我們如何才能收獲滿滿,不留太多遺憾呢? 自己不改變的話,新的一年也只是之前的重演 新的一年,請對這殘廢的世界保持耐性分頁:123
ACC711CEV55CE
留言列表